1-2岁的婴儿腹泻发病率很高,这是因为婴儿消化功能不成熟,发育又快,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多,一旦喂养或护理不当,就容易发生腹泻。
小儿腹泻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及多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。患儿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,6—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。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—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。
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,多为黏液便,具有腥臭味;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,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,但无腥臭味。
腹泻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,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,死亡率也很高。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,是腹泻所导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。
宝宝容易拉肚子的原因1.宝宝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
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,酶的活性较低,但营养需要相对较多,胃肠道负担重;婴幼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,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在出生至2周岁最低,以后逐渐升高。
婴幼儿期易患大肠杆菌肠炎。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,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病率较低,患病也较轻。
2.细菌感染
消化道内感染,致病微生物随着污染的食物、水进入婴幼儿消化道,或者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,也会造成感染。
消化道外感染,如中耳炎、咽炎、肺炎、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引起腹泻。此类引起的腹泻一般都不严重,年龄越小越多见。
还有滥用抗生素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,如氯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庆大霉素、氨苄青霉素、各种头孢霉素,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,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、葡萄糖吸收减少、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,更严重的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。
3.消化功能紊乱
消化道功能紊乱主要有饮食因素、不耐受碳水化物、食物过敏、药物影响造成。以及如,不清洁的环境、户外活动较少、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、外界气候的突变等也易引起婴幼儿腹泻。
宝宝腹泻的分类如果宝宝排便次数增多、便便的颜色以及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那么,妈妈们就要加以注意了。
根据临床表现,宝宝的腹泻可分为轻度腹泻和重度腹泻,生理性腹泻和病理性腹泻。
1.轻度腹泻:
宝宝大便每天约3~10次,黄色或绿色,稀糊状或蛋花汤样,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,有酸味,偶尔有恶心、呕吐。宝宝精神状态好,体重轻度下降,体温大多正常,偶有低热,无明显脱水症状。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因为进食不当、消化不良或者着凉所导致的非细菌感染性的腹泻。
婴幼儿腹泻病情变化快,宝宝的耐受力差,应谨慎对待。如果宝宝腹泻超过3天,病情仍不见好转,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,医院就诊。
1)腹泻次数和量增加
2)频繁呕吐
3)明显口渴
4)不能正常饮食
5)发热
6)大便带血
2.中重度腹泻:
除了与细菌感染有关外,可能是轻度腹泻加重所致。如果宝宝排便频繁,每日便便十次至数十次。便中水分增多,偶有粘液,呈黄或黄绿色,有腥臭味。换尿布不及时者,常腐蚀臀部皮肤,表皮剥脱而发红。食欲低下,常伴呕吐。多有不规则低热,重者高热。上述这些情况都可能是细菌感染导致的。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所致。
医院就诊,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,千万不可以自行用药。治疗掌握四原则:让胃肠适当休息、控制感染、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、良好的护理。
3.生理性腹泻:
有时宝宝发生腹泻并不是由于疾病,而可能是由于饮食、天气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等所致,这属于生理性腹泻。
有些宝宝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,会在喂奶后后24小时排便5—10次,大便松散,有奶块或少量粘液。除腹泻外,宝宝无其它异常情况,精神愉快、食欲正常、睡眠安稳,体重按正常速率增加,无脱水表现,大便化验无异常。
另外部分生理性腹泻可能是对新食物不适应,一般出现在奶粉的转换或者饮食不当等。对此父母不必担心,只要您悉心照顾,加之宝宝对转奶或饮食的逐渐适应,宝宝的便便就会好转的。
4.病理性腹泻
若宝宝发生腹泻反应,请仔细观察宝宝便便的性状、精神状况、尿量、体重增长的情况,并且要取婴儿的新鲜大便进行常规检查,经医生检查后,方可诊断为生理性腹泻。
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?如果你的宝宝还不到3个月,一发生拉肚子就要立刻去看医生。如果宝宝3个月以上了,拉肚子的同时出现下列情况时才需要去看医生:
(1)呕吐
(2)有脱水迹象,比如嘴唇干燥,6~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内无尿。
(3)大便带血或有黑便。
(4)发高烧:宝宝在38℃以上。
(5)不愿意吃东西
本文摘自首都医科医院教授王琪主编的《0-3岁育儿细节指南》
编辑:牛小豆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