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以下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,不可替代专业医师诊断。
医院,很多情况下都会掉称,掉个十斤八斤的,甚至生了重病掉了20多斤,那这就是营养不良吗?
其实很多患者在住院期间都会出现营养不良,对于普通人来讲,营养不良的表现就是体重的丢失,而体重丢失的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一般住院期间或多或少都会有体重丢失,如果丢失量在体重范围的2%以内,则属于正常现象;如果超出这个范围,尤其是在住院期间丢失量迅速增加,那就可以考虑是营养不良的问题。
正常人斤的话,稍微有1-2斤的浮动,是正常的吗?
2%的体重变化是生理现象,首先需要排除是否是因疾病引起。如果有意识地通过节食或者增加运动降低体重,那是属于自主控制的,就不属于营养不良的范畴。
而营养不良是指非自主性的、无意识的体重下降,并不是因节食、运动、减肥导致的体重下降。
体重是诊断营养不良的一个重要参数,但诊断营养不良不能仅凭体重,体重只是一个方面。
营养不良还有哪些参数?
从临床医学上定义,营养不良分为三个阶段:
早期人类的营养不良主要是饥饿,表现为皮包骨、体重下降、消瘦;
二十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后,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,社会产品极大丰富,很多人开始出现超重、肥胖的现象,营养不良便分为营养过度和营养不足两个概念。
第三阶段可以延至年为一个切入点,当时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提出了一个新的营养不良诊断标准,年该标准得到世界领导人营养不良共识的认可后,公共卫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和临床医学上的营养不良便被区分开来。
公共卫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。营养过剩是指体重的增长,营养不足就是体重消瘦;临床医学上的营养不良是指宏量营养素导致的营养不足,通俗的说是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足。
因为宏量营养素是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所以将临床意义上营养不良和公共卫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分开,更有利于临床对营养不良的诊断。所以,营养不良的定义明确,临床医学营养不良的诊断也就变得非常简单了。
那么,现在临床上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营养不足?
是的,现在临床医学的营养不良就是指宏量营养素摄入的不足。营养不足不包括维生素、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的不足,只包括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的不足。
临床上如何诊断营养不良?
首先,看体重。体重是所有入院患者都会量的参数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,一是BMI(体重指数)的绝对值,二是非常重要的体重动态变化,体重动态变化时间越短,变化越多,营养不良越重。
但需要把体重的动态变化和体重指数结合起来衡量。比方说,一个体重公斤属于超重的人,按照营养不良诊断,假设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%,是该划分到重度营养不良的,但由于超重,实际上就不能诊断为营养不良。
其次,看脂肪能量储备。人类摄入脂肪过多便会储存在身体里,人体脂肪储存分两种:一种是皮下脂肪,另一种是内脏脂肪。内脏脂肪是人体代谢性疾病的根源,所以不希望它储存。皮下脂肪是能量储存的形式,女性之所以活的比男性长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体里储备的脂肪能量比男性的多。很容易理解,皮褶的厚度,正常人皮肤下面有脂肪,但是脂肪储备减少的病人或者能量缺乏的病人,皮包骨,摸起来像两层纸一样。
最后,看蛋白质的量。机体的蛋白质在肌肉里,很简单的方法是看小腿,小腿松说明肌肉减少。
综上,现在临床医学意义上诊断营养不良主要看体重、皮下脂肪量和肌肉量三个方面,方式很简单,但对于临床营养不良的治疗和预防却极为有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