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爱不要“艾”
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cquiredImmunodeficicneySyndrome,缩写为AIDS),是因感染了艾滋病病原体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umanImunodefciencyVinus,缩写为HIV)而造成的以免疫系统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。感染者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,CD4细胞数目减少,继而发生机会感染.肿瘤等。
HIV入侵方式一般来说,HIV入侵方式包括以下3个方面:1.HIV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当输入带有HIV的血液、血浆、血液制品时,HIV直接进人血液循环而感染靶细胞一T细胞。使用被HIV污染的注射器时,HIV直接由注射器进人血液循环而感染。此外,HIV还可通过器官移植进人接受器官者的血液循环。2.皮肤黏膜保护屏障损伤而造成感染皮肤黏膜有保护机体抵制HIV人侵的功能,一旦皮肤黏膜受损,则可使HIV趁虚而入引起感染。3.HIV进入人体的其他方式在肛门、直肠、阴道等的上皮细胞间有树突状细胞,HIV可以在其内复制,并可通过这些细胞将HIV运送垒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上皮间隙面感染靶细胞。
感染者的主要表现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长,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较长时间内无异常表现。HIV初次感染人体后,会出现以下表现:(1)极易疲倦,常感觉乏力,精神状况不佳。(2)经常性的皮肤感染,且感染愈合后留下的疤痕长期存在,皮炎、体癣、口腔周围单纯性疱疹。(3)不明原因低热,通常不超过38℃,持续十天半月不治自愈。一年中可反复数次。
(4)腹泻,每天3-4次,持续时间3~5天,可不治自愈,反复出现。
(5)咳嗽,多为干咳、无痰,常持续一周左右,反复出现,不治自愈。
(6)消瘦、体重呈进行性减轻(排除环境及其他不明原因)。
(7)皮肤病变:可直接由艾滋病毒引起,也可因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会性感染。
(8)肺部病变:在艾滋病病人的临床表现中,一种正常人不易患的肺部寄生虫感染(卡氏肺囊虫肺炎)也较多见。
发展过程从感染艾滋病病赤到发展成又滋病病人一般可分为4期:(1)急性期:指从受到感染至血清中出现抗艾滥病病毒抗体这段时期(感染后2-8周)。临床表现为一时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(类似感冒症状),此期往往因症状轻微而多被人们忽视。(2)无症状期: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显潜伏状态,也称潜伏期。除血清中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外无任何临床症状。处于此期的感染者是最可怕的传染源。因无任何临床表现,隐蔽性强,所以管理十分困难。(3)艾滋病前期:此期也称“相关综合征期”,其主要表现是: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,而无其他临床症状。(4)完全艾滋病期或艾滋病晚期:此期表现较为复杂,可将其分为5个类型:
Ⅰ型:不明原因的发热、腹泻、体重减轻10%以上,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。Ⅱ型: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,如痴呆、脊髓病、末梢神经病变等。Ⅲ型:二重感染(即继发感染合并症),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而致。Ⅳ型:继发肿瘤。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不全而导致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生。V型:其他并发症。以上4个类型未包括在内的疾病,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。
如何诊断(1)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,且具有下述任何一项症状界可诊断为艾滋病病人。
①近期间(3~6个月)体重减轻10%以上,持续发热达38C-个月以上;②近期间(3~6个月)体重减轻10%以上,且持续腹泻(每日3-5次)一个月以上;
③卡氏肺囊虫肺炎;
④卡波济氏肉瘤;
⑤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。
(2)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、发热、腹泻症状接近上述(1)中的①、②项标准,且具有以F任何一项,则可诊断为艾滋病病人。
①CD4/CD8(辅助/抑制)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,CD4细胞(即T淋巴细胞)计数下降;
②全身淋巴结肿大;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症状和体征,出现痴呆、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。
预防传播艾滋病在目前虽不可治愈,却是可以预防的。在现阶段,最有效、最现实的预防办法就是针对其传播途径进行预防。
(一)预防经性传播青少年要坚持不发生婚前性行为,学会调节、控制自己的性冲动。已婚人群要刚立正确的婚姻道德观、性道德观。学会使用安全套。(二)预防经血传播一般不输血,需要输血时,要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制品。任何注射,都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。(三)预防母婴传播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的妇女,在怀孕前或怀孕期应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;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,应避免怀予和哺乳。
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编辑排版:李守兰廖旭阳
责任编辑:何文茂
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