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间隔缺损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,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,原始心房间隔在发生、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出现异常,使左右心房之间在出生后仍遗留有异常通道,临床上发病率是相对较低的。
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不同,通常可以将房间隔缺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:也称为第一孔未闭型房缺损,缺损位于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交界处,常合并二尖瓣或三尖瓣裂缺。
2.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:最为常见,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,又称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。部分患者缺损位置低,称为低位缺损。
3.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:分上腔型和下腔型。上腔静脉窦型的缺损位于上腔静脉入口处,右上肺静脉常经此缺损异位引流入右心房。下腔静脉型缺损位于下腔静脉入口处,常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心房。
4.冠状静脉窦部房间隔缺损:缺损位于冠状静脉窦上端与左心房间,造成左心房血流经冠状静脉窦缺口分流入右心房。这类缺损常合并左侧上腔静脉残存、左右侧房室瓣狭窄或闭锁、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、无脾综合征、多脾综合征等。
房间隔缺损患者明确诊断后即应尽早手术治疗,平时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,少量多餐,食用营养丰富、易消化的食物,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,提高身体免疫力,帮助促进疾病康复。